“要是没那杯失败的奶茶,可能就没有今天的霸王茶姬。”
张明(化名)靠在办公室的沙发椅上,抿了一口自家招牌的”伯牙绝弦”,笑着回忆起十年前那段跌宕起伏的创业经历。这个被业界称为”奶茶界扫地僧”的80后,正是霸王茶姬创始人创业故事的主角。
一、从负债百万到街边小店:绝境里的茶香
2013年的冬天,张明在昆明某条背街的20平米商铺里来回踱步。玻璃门上贴着”旺铺转让”的A4纸被寒风吹得哗哗作响,桌上摆着三杯刚调试的新品——这是他抵押房产换来的最后30万创业资金。
“当时连店员都劝我别折腾了,说满大街都是奶茶店,凭什么我们能活下来?”他至今记得,为了测试产品口感,他连续两个月每天喝掉8杯奶茶,体重飙升20斤,却始终找不到想要的”中国茶韵味”。
转机出现在一次云南茶山之行。当他在勐海县的老茶农家,看着对方用古法熏制普洱时,突然意识到:”为什么奶茶只能做台湾风、港式风?中国六大茶类明明有千年文化底蕴!”
这个顿悟,让霸王茶姬有了第一个差异化标签:用滇红、普洱等本土茶基底,搭配鲜奶和天然食材。首款产品”花涧墨黛”上市当天,门口排队的顾客在春城零度的气温里等了40分钟,只为尝一口带着玫瑰蜜香的中国风奶茶。
二、国潮破圈战:把奶茶店开成”文化现场”
2019年,当同行们忙着用”买一送一”抢占商场点位时,张明干了一件让所有人看不懂的事:他在成都宽窄巷子开了家”戏院主题店”。青砖灰瓦的店铺里,服务生穿着汉服点单,茶饮单做成圣旨卷轴,连吸管套都印着《茶经》节选。
“当时团队反对声很大,说装修成本是普通店的3倍,日均流水却差不多。”但张明算的是另一笔账——开业三个月后,”霸王茶姬戏院店”在小红书获得2.3万篇打卡笔记,抖音相关视频播放量破亿。更关键的是,这里的客单价高出同行15%,复购率超过40%。
这个案例印证了他的判断:新茶饮赛道进入下半场,消费者买的不仅是饮料,更是情绪价值和社交货币。此后,霸王茶姬相继推出敦煌飞天主题店、苏州评弹快闪店,甚至把《千里江山图》做成了杯身设计。
“有人笑我们不像奶茶店,倒像文创公司。”张明从手机里翻出张照片:西安某商场里,三个女孩捧着”去云南”系列奶茶,在”风花雪月”主题墙前自拍。”这就是我们要的场景——让每杯茶都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。”
三、爆款方法论:用”笨功夫”对抗内卷
2022年行业报告显示,头部奶茶品牌年均上新30款产品,但存活率不足20%。霸王茶姬却反其道而行,全年仅推出6款新品,其中”伯牙绝弦”单品类销售额占比达35%。
“秘诀在看不见的地方。”研发总监李薇(化名)透露,他们的茉莉雪芽要经过五次窨制,比行业标准多两道工序;鲜奶必须4小时内从牧场到门店;就连冰块都坚持用净化水冷冻,避免影响茶汤色泽。
这种”笨功夫”在疫情期间反而成了护城河。当某网红品牌因偷工减料登上热搜时,霸王茶姬的客流量逆势增长17%。有消费者在微博写道:”喝过他家的茶,再也咽不下香精勾兑的奶茶了。”
四、出海记:让世界看见中国茶
在新加坡ION Orchard商场,霸王茶姬海外首店开业当天,店员发现个有趣现象:超过60%的顾客会指着菜单上的”CHINATEA”标识拍照。这个细节让团队意识到,中国茶文化本身就是全球化的通行证。
如今,从吉隆坡双子塔到伦敦考文特花园,霸王茶姬的青色招牌下总排着不同肤色的队伍。在霸王茶姬创始人创业故事的最新篇章里,最让张明骄傲的不是门店突破3000家,而是某个纽约留学生给他的留言:”谢谢你们让我的法国室友学会了念’凤凰单丛’。”
结语:茶香不怕巷子深
回望这段创业历程,张明常说自己像武侠小说里的”痴人”——痴迷茶香,痴守本味,痴心要把中国茶的故事讲到地球另一端。或许正是这份”痴”,让这个从云南小巷走出来的品牌,在奶茶红海里泡出了自己的江湖。
当被问及成功秘诀,他指了指墙上挂着的《茶经》拓片:”陆羽写这本书用了26年,我们才走过第一个十年。”茶汤氤氲间,这个缔造霸王茶姬创始人创业故事的男人,又开始在笔记本上勾勒新的十年蓝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