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6:45分,我打开手机相册翻出三年前的工作照:堆满咖啡杯的办公桌上,同事正用公众号编辑器调整着行间距。这张照片下有条新评论:”都2025年了,你们怎么还在做公众号?”
这个问题像块投入深潭的石子,让我想起最近收到的真实案例。某美妆品牌去年将全部预算投向短视频平台,却在今年重启公众号运营——他们的用户调研显示,产品深度解析的阅读需求暴涨了237%。
一、流量狂欢中的清醒者
2025年的内容生态看似已被短视频统治:全息投影广告在商场悬浮,AI主播24小时不间断直播,连菜市场的鳜鱼摊位都在播放3D烹饪教程。但当我们翻开微信订阅列表,那些标注着”未读99+”的红点,仍在见证着图文内容的顽强生命力。
新世相去年策划的《当代青年生存图鉴》系列长文,单篇平均阅读时长达到8分27秒,评论区沉淀了超过2000条真实故事。这让我想起某短视频运营总监的困惑:”我们投入百万打造的爆款短剧,完播率只有34%,观众连主角名字都记不住。”
二、被算法忽略的刚需
在字节跳动总部的最新报告中,有个数据被刻意淡化:30岁以上用户日均图文阅读时长同比上涨12%。这让我想起上个月在深圳见到的创业者老张,他的工业设备公众号聚集着20万精准用户,每条技术解析都能带来真实的询盘。
“短视频讲不清涡轮增压原理,直播也没法随时暂停记笔记。”老张滑动着后台的留言区,”这些老师傅就爱在深夜逐字逐句研究参数,第二天直接带着文章来车间调试机器。”
三、微信生态的护城河
当我们在谈论公众号时,其实在说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。北京某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王医生,通过公众号文章建立患者社群,再导流到小程序预约问诊,完成诊疗后又回到文章评论区互动,这种闭环服务是任何短视频平台无法复制的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微信搜一搜的进化。数据显示,医疗健康类搜索请求有68%最终流向专业公众号内容,这背后是用户对系统化知识的需求——毕竟没有人会通过15秒视频学习糖尿病管理。
四、内容价值的迭代战争
短视频平台的内容衰减曲线令人心惊:上周的爆款挑战,这周就成了过气素材。反观”人物”公众号五年前的人物特写,至今仍在被不断分享。这种时间复利效应,在知识付费领域尤为明显。
罗振宇团队做过实验:将往期《逻辑思维》文章重新编排推送,阅读量仍能达到首发的75%。而他们在短视频平台的同类内容,三个月后播放量不足巅峰期的3%。
五、创作者的真实生存图景
杭州的95后博主小林给我看她的收益报表:短视频平台月收入波动在2-8万之间,而公众号广告收入稳定在5万左右。”别被表面数据迷惑”,她指着后台的632个品牌询价记录,”这些企业要的不是瞬时曝光,而是能放进官网的深度内容。”
更隐秘的真相藏在用户关系链里。某垂直领域头部账号运营者透露,他们的私域社群每年能产生千万级复购,这些核心用户最初都是通过一篇行业观察长文完成身份认同。
六、不可替代的内容场景
凌晨三点的医院走廊,年轻妈妈在等化验单时点开育儿公众号;跨国航班上,投资人逐段研读行业分析报告;建筑工地的板房里,技术员收藏着设备维护指南…这些需要专注力的场景,永远会给图文内容留出生存空间。
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说得精辟:”当我真的需要弄明白某个问题时,会主动避开所有会动的画面。”
七、正在发生的未来式
2025年的微信公众号早已不是简单的图文平台。某科技账号将AR技术植入文章,读者扫描配图就能查看产品3D模型;教育类创作者开发出交互式内容,用户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完成知识测试;甚至出现了基于公众号的轻量级SaaS工具,实现内容与服务的无缝衔接。
这些创新都在印证一个事实:内容载体的演进不是替代关系,而是多维共生。就像广播没有杀死报纸,电视没有终结广播,每种形式都在寻找自己的生态位。
最近在798遇到做装置艺术的毕业生小吴,他的公众号”当代艺术笔记”只有1.2万粉丝,但每条推送都能引发圈内热议。”画廊主、策展人、收藏家都在这里安静地阅读”,他调出用户地域分布图,”那些显示在纽约、柏林的IP地址,可不是刷短视频的游客。”
这让我想起开篇那个问题。或许应该反问:当所有人都沉迷于快餐式内容时,为什么不能给深度思考留一盏灯?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,总需要有人修建完整的思想宫殿。而微信公众号,恰好为这样的建造者提供了最好的脚手架。
此刻晚上十点,我的订阅列表又跳出新推送提示。那个坚持写了7年的心理学公众号,刚更新了第1024篇原创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