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当明星“亲口带货”,你可能只是被AI套路了
最近刷短视频的朋友们可能都见过这样的画面:刘晓庆在综艺里吃着鱼,突然推荐了一款减肥贴;某中医专家在养生节目里,前一秒还在讲生姜红枣水,下一秒话锋一转“资药堂赤菊膏效果更好”。这些看似自然的“明星推荐”,背后却藏着一条利用AI伪造语音的灰色产业链。
有网友花20多块买了某明星“亲测有效”的瘦身膏,结果发现体重秤上的数字纹丝不动,这才发现自己被AI合成的假语音忽悠了。更离谱的是,这些假语音不仅能模仿明星的音色,连呼吸停顿、方言口音都能以假乱真,普通人根本听不出破绽。
二、声音克隆的“十元店”,黑产作坊的财富密码
你可能想不到,打造一个“明星语音库”的成本低到离谱。在某二手平台,花10块钱就能买到上千条同一人的语音包;在GitHub等开源社区,连技术小白下载个软件,上传3分钟录音就能训练出专属声音模型。有从业者调侃:“现在伪造明星声音比买菜还容易,明星本人可能都不知道自己‘被代言’了多少产品。”
这些AI工具的操作简单到什么程度?就像给照片加滤镜一样——输入文字,选择“刘晓庆声线”,几秒后就能生成一段声情并茂的带货台词。更夸张的是,有些商家连视频都不用拍,直接拿综艺原片配上假字幕和假语音,就能批量生产“权威推荐”视频。
三、瞄准中老年钱包的“精准收割”
你以为年轻人就不会上当?数据显示,这类骗局真正的“金主”其实是中老年群体。骗子们深谙心理战术:用养生节目专家的人设吸引关注,用明星背书增加可信度,再用“提高代谢”“祛湿排毒”等专业术语制造焦虑。
一位电商从业者透露:“很多保健品商家专挑《国医少年志》这类健康类节目下手,因为中老年人对专家和明星的信任度极高。他们甚至会把假视频投放到广场舞社群和家庭群里,利用熟人关系链扩散。”有网友吐槽,自家老妈看了某“中医大师”的AI视频,一口气买了三箱益生菌,结果发现生产厂家查无此人。
四、暴利链条:从语音克隆到流量变现的“一条龙服务”
这条灰色产业链的参与者远比我们想象的专业。上游是提供AI技术的“工具商”,中游是批量制作假视频的“内容工厂”,下游则是靠橱窗带货赚佣金的推广团队。有业内人士算过一笔账:
- 技术成本:克隆一个明星声线约5-10元
- 视频制作:剪辑综艺片段+AI配音,单条成本不足50元
- 推广分成:某减肥贴通过假视频日销3000单,每单佣金15元 算下来,一个三人小团队月入轻松突破六位数,难怪有人铤而走险。
更隐蔽的是,这些商家往往打着“信息流广告”的旗号,把假视频包装成“健康知识科普”。等消费者发现产品无效时,店铺早已下架商品,视频账号也注销跑路,维权难度堪比大海捞针。
五、监管与技术的“猫鼠游戏”
面对泛滥的AI造假,平台和监管部门并非毫无作为。《国医少年志》节目组就曾公开声明,所有非官方账号的带货视频均为伪造;某短视频平台也上线了“AI内容识别”功能,对异常语音进行标注。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——骗子们开始给视频加入环境杂音、调整语速节奏,甚至故意制造剪辑瑕疵来逃避审核。
法律界人士指出,现行法规对AI语音侵权的界定仍存在模糊地带。例如,民法典虽规定“声音权参照肖像权保护”,但如何证明某段语音是AI合成、如何追溯黑产链条,仍是司法实践中的难题。有律师调侃:“现在打官司得先请技术专家当‘翻译’,否则法官都听不懂什么叫声纹特征提取。”
六、普通人如何避免成为“AI韭菜”?
- 警惕“突然带货”:明星在综艺中突兀推荐商品?先查证官方账号是否有声明。
- 认准“原片标识”:正规节目切片会标注“本视频与商品无合作关系”。
- 反向搜索台词:把视频里的推荐词复制到电商平台,如果多个商家在用同一套话术,八成是批量生产的AI脚本。
- 中老年防骗指南:告诉父母“专家说有效不如自己去药监局官网查批号”。
技术无善恶,人心有黑白
AI语音本可以造福社会——比如为失语者合成声音,或是复原历史人物的讲话。但当技术沦为黑产工具时,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。下次再听到明星“亲口”推荐神奇产品时,不妨多问一句:“这到底是真推荐,还是AI在演戏?”毕竟,在骗子们眼里,你的钱包可比他们的“科技创意”诱人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