运费问题就像谈恋爱——搞不清楚谁买单,迟早要闹分手。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,把东南亚TikTok小店的运费规则聊明白,教你既不亏钱还能让买家痛快下单!
一、运费计算规则:比算工资还复杂的公式
东南亚TikTok的运费,说白了就是“称斤论两+看人下菜”。
首重续重,多一克都不行
运费分“首重”和“续重”,首重是起步价(比如10克以内),超出的部分每10克加一次钱。举个栗子:泰国的标快渠道,首重41泰铢,续重每10克1泰铢。一个500克的普通包裹,运费就是41 + (500-10)/10×1 = 90泰铢(约17元人民币)。 要是包裹实际重量和填的不一样?比如你写了500克,结果包裹实重532克,平台会按540克算!所以商品重量千万别瞎填,否则运费多到你肉疼。
体积重量 vs 实际重量,谁胖算谁的
物流公司有个“潜规则”:如果包裹体积大但重量轻,会按体积算钱!比如一个蓬松的毛绒玩具,实际重量500克,但体积折算成重量可能是800克,运费就按800克收。所以打包时尽量压缩体积,别让箱子“虚胖”。
看国家下菜碟,运费差出奶茶钱
东南亚各国运费不同,比如发到泰国大曼谷地区比发到偏远海岛便宜;菲律宾和越南的运费也有差异。商家后台可以查各国“运费价卡”,建议定价前先试算,别等出单了才发现运费比赚的钱还多。
手机平板是“贵族”,运费翻倍没商量
高价值商品(比如手机)运费更贵,除了基础运费,还要交“操作费”(申报价的2.5%)。比如一台申报价10000泰铢的手机,运费=41+490克续重费+10000×2.5%=340泰铢!这钱够吃三顿冬阴功了。
二、运费谁出?搞错分分钟亏到哭
- 正向运费:买家掏钱,商家垫付
- 常规情况:买家下单时付运费,商家先垫付给平台,后期从订单收入里扣。比如买家付了50泰铢运费,商家实际要付90泰铢,差额40泰铢得自己贴。
- 包邮套路:如果商家设置“包邮”,买家不付运费,但商家得全扛!所以包邮前先算好成本,别为了冲销量把自己赔进去。
- 逆向运费:谁犯错谁买单
- 买家退货:如果是买家主观原因(比如不喜欢),运费买家承担;如果是商品质量问题或发错货,运费商家承担。
- 平台判责:退货纠纷由平台裁定,商家一定要保存好发货记录,避免背锅。
三、省钱妙招:运费省下的都是利润
包装瘦身计划
用热缩膜代替纸箱,减体积又防潮;易碎品用气泡袋别塞泡沫块。曾有卖家把手机盒缩小1/3,一年省下2万运费!
1 蹭平台羊毛
新客包邮:平台给新用户“满10美元包邮”,商家不用额外掏钱,还能引流。
运费补贴活动:比如“超级运费券”,买家用券抵扣运费,平台补贴部分成本。
2 物流组合拳
本地仓发货:适合爆品,提前备货到东南亚仓库,运费比跨境直发低50%。
跨境直发:小卖家首选,用平台“极速发货仓”,最快3天到货,运费还能打折。
3 定价小心机
把跨境物流成本藏进售价里!比如成本20元的商品,跨境运费8元,定价时直接标28元,再写个“包邮”,买家觉得划算,你也不亏。
四、血泪教训:这些坑千万别踩
- 重量填错:有位卖家把500克填成300克,结果一单倒贴15元运费,100单直接亏掉一台手机。
- 退货不设防:某服饰店因尺码问题退货率30%,运费多花2万元,后来改成“尺码对照表+视频讲解”,退货率降到5%。
- 忽略政策更新:平台常调运费规则,比如2025年马来西亚延长退货期,不及时调整包邮策略的商家差点被运费拖垮。
五、运费是门技术活
东南亚TikTok的运费就像吃榴莲——闻着复杂,剥开才能尝到甜头。记住三个关键词:精准计算、合理转嫁、薅平台羊毛。只要摸透规则,运费不仅能控制,还能变成引流利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