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高价品在拼多多卖得动?这玩意儿能行?”——这是甲方爸爸第一次找我时,脸上明晃晃写着的大问号。毕竟他们代理的某国际洗护品牌,成本40元一瓶,竞品卖50元还卷得头破血流,而他们想卖69.9元。
但30天后,他们的店铺日销破2万,月流水干到50万,愣是把“高价品”卖成了爆款。今天我就来唠唠,这波操作到底怎么玩的。
第一招:定价不怂,反向操作赚眼球
当甲方甩出成本价40元的洗护品时,我第一反应是:“完了,这价格在拼多多不得被喷成筛子?”毕竟竞品均价50元,大家为了抢市场,恨不得把利润压到10块钱。
但转念一想——拼多多用户真缺那10块钱吗?不,他们缺的是“占便宜的感觉”。 于是我们一拍桌子:“拉高定价!69.9元一瓶,30块钱全砸推广费!”(甲方:你疯了吗??)
事实证明,这波反向操作妙得很:
高价自带筛选功能:
能接受69.9元的用户,要么认品牌,要么对品质有要求,精准避开“9.9包邮党”。
推广费碾压竞品:
竞品利润10元,我们推广费敢砸30元,系统一看这“氪金玩家”,立马把流量往我们这儿推。 结果?上架第一天,推广计划直接跑爆,链接冲进流量池——虽然第二天就断流了,但至少证明:高价品也有人买单!
第二招:主图不炫技,但“攻心”要命
高价品的生死线,全在主图。甲方丢来一堆国际大牌风素材,我瞅了一眼:“这图放专柜还行,放拼多多?用户秒划走信不信?”
拼多多用户刷图的速度,比刷短视频还快。我们的策略就一条:用最土的话,戳最痛的痛点。
比如某竞品主打“去屑”,日销200单,我们直接在主图写上:“头皮痒到抠墙皮?用错洗发水了吧!”,搭配一个“抠墙”表情包——简单粗暴,但用户一看就乐:“这说的不就是我?”
更狠的是,SKU名称、评价文案、详情页,全部围绕同一个卖点打。比如针对“防脱”功能:
- SKU改名:“秃头救星套装(买1送防脱秘籍)”
- 评价引导:“用了1个月,浴室地漏终于不用通下水道了!” 用户刷到这条链接,从主图到评价都在说“防脱”,想不心动都难。
第三招:链接裂变,把1个品玩出100种花样
你以为高价品只能靠单链接死扛?Too young! 当主链接日销稳定在500单后,我们开始“骚操作”:
SKU排列组合:
单瓶装、家庭装、套装混搭,甚至搞出“买洗发水送护发素,再加个起泡网”的奇葩组合——客单价从69元拉到129元,用户还觉得“超值”。
功能分拆:
A链接主打“去屑”,B链接专攻“柔顺”,C链接宣传“香味持久72小时”……同一款产品,换个文案就是新链接。
评价定向引导:
A链接下全是夸去屑的,B链接下都在说“香味高级”,用户不管搜哪个关键词,都能找到“量身定制”的款。
最绝的是,我们甚至给同一产品做了两个版本的主图:
- 一版走“国际冷淡风”,吸引看重品牌的用户;
- 另一版直接P上“老铁们!这瓶我能用半年!”,瞄准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。
最后的大招:躺平,等链接自己“诈尸”
做拼多多的都懂,二阶段断流是常态。但这次我们愣是没慌——转化率好的链接,系统迟早会捞你。
果然,主链接断流一天后,流量突然回弹。原来用户搜“防脱洗发水”时,我们的链接牢牢卡在头部,转化率吊打竞品。这时候再配合“多件多折”“满199减30”等活动,销量直接坐火箭。
高价品的逆袭,全靠“不要脸”
定价要“敢”:别跟低价品贴身肉搏,用高价筛选精准用户。
文案要“贱”:说人话、戳痛点,让用户觉得“这说的就是我!”
玩法要“野”:同一款产品,换个马甲就能吃遍不同流量池。
最后给甲方爸爸算账时,他们盯着30%的推广费直嘬牙花子:“这利润也太薄了!”我淡定回怼:“薄?你竞品还在亏本冲销量呢!咱们这叫战略性微利——等流量稳了,托价空间大着呢!”
果然,第二个月推广费压到15%,日销反而涨到3万+。你看,拼多多这地方,有时候就得先学会“亏钱的艺术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