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风水,有人觉得是玄学,有人说是迷信,但在天津大学的一间老办公室里,有位教授用大半辈子时间告诉你:中国风水大师第一人的称号,不是靠摆罗盘算出来的,而是靠3000年前的文献、两万张古建筑图纸和一场国际学术交锋“打”出来的。
一、从“迷信争议”到学术正名:他让风水登上国际舞台
2006年,韩国召开了一场风水申遗国际研讨会,邀请全球专家共议“风水起源”。消息传到中国,建筑界炸开了锅——毕竟在国人印象里,韩国人爱申遗是出了名的,从端午祭到暖炕,这次居然盯上了风水?
当时受邀参会的王其亨教授,带着一箱“秘密武器”直奔会场。面对韩国学者展示的“风水本土化研究”,他慢悠悠掏出一叠泛黄的古籍:“这是中国商周时期的甲骨文,上面记载了最早的‘卜宅’记录;这是汉代《葬书》残卷,比各位研究的文献早了一千多年……”现场瞬间鸦雀无声。
据说当天会后,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校长硬着头皮说了句:“这个研讨会,看来得再开一次。”而这一“再开”,就再也没了下文。
这场学术较量背后,藏着王其亨36年的坚持。早在1980年代,当国内建筑学界对风水讳莫如深时,他就带着学生翻山越岭测绘古建筑,从故宫屋檐的角度到皇家陵寝的布局,硬是用现代测绘技术验证了风水中的“负阴抱阳”“藏风聚气”并非虚言。“谁说风水是迷信?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景观建筑学!”
二、守护“样式雷”:他让中国古建筑有了“DNA密码”
如果说阻止韩国申遗是王其亨的高光时刻,那他最“硬核”的成就,莫过于对“样式雷”图档的抢救性研究。
“样式雷”是个啥?简单说就是清朝皇家建筑界的“顶流设计天团”。雷家八代人承包了故宫、颐和园、天坛等顶级工程,每次设计方案都要先做“烫样”——相当于古代3D打印模型,用纸板、秸秆搭出微缩建筑,连门窗都能开关。这些模型上的数据标注精确到毫米,堪称古代工程界的“活化石”。
可这些国宝级图档,却在战乱中散落世界各地。王其亨带着团队全球“寻宝”,从大英博物馆到日本私人藏家,一张张比对、测绘、解码。有次为了验证一张图纸,他带着学生在河北清东陵实地测量了三天,最后发现误差不到2厘米。“老祖宗的智慧,比现在的CAD制图还精准!”
36年时间,1.3万份图档重现天日。2007年,“样式雷”成功入选《世界记忆名录》,国际建筑界终于承认:没有中国古建筑,世界建筑史就不完整。
三、从“风水大师”到文化破壁人
如今的王其亨,总被媒体冠以“风水泰斗”的名号,但他更愿意自称“建筑史翻译官”。
在他眼中,风水绝不是影视剧里的“摆貔貅改运势”,而是融合了地理学、生态学、美学的超级学科:
选址讲究:“古人建都城前要观测三年星象,现在的城市规划反而该学学这种耐心。”
空间哲学:“故宫三大殿为什么建在中轴线?这叫‘执两用中’,比西方对称美学早了两千年。”
环保智慧:“徽派建筑的天井能自然通风除湿,比空调环保多了!”
有次记者问他:“您研究风水,会给自己家摆风水局吗?”老爷子哈哈大笑:“我住50年代的老单元楼,厕所对着厨房,按风水说这叫‘水火相冲’。可我在厨房挂幅山水画,水汽养绿植——你看,这不就是现代风水?”
四、谁才是真正的“第一人”?
网上总有人争论“当代风水大师”排名,什么娱乐圈御用顾问、种生基传人、网红国学导师……但在学术界,王其亨的地位无可争议。
有人不服气:“他连罗盘都不会用!”王教授的学生曾调侃:“我们导师的‘法器’是全站仪和三维激光扫描仪。他说与其算方位,不如算算古建筑的抗震系数。”
也有人翻出古代案例:唐代袁天罡给武则天相面,明代刘伯温规划北京城。但要论把风水从江湖术数推向学术殿堂,从文化争议变成国家遗产,王其亨的贡献前无古人。
五、文化自信的当代启示录
如今74岁的王其亨,依然带着学生在全国测绘。有人问他:“这些老房子都快塌了,还测什么?”他的回答很犀利:“巴黎圣母院烧了还能按图纸重建,我们的古建筑要是连数据都没留下,子孙后代拿什么修复?”
从“风水保卫战”到“样式雷解码”,这位老教授的故事给当代人上了一课:真正的文化自信,不是在网上骂别人“偷文化”,而是扎扎实实做好研究,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中国故事。就像他常说的:“我们的文明延续了五千年,不是靠算命续的命,而是靠真本事活下来的。”
下次再有人争论“中国风水大师第一人”,或许可以这么回答:真正的“第一人”,不在热搜榜单里,而在故宫的屋脊上、在散落世界的古籍中、在那些甘坐冷板凳的学者心里——他们让玄学变成科学,让传说变成传奇,让世界看见东方文明的厚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