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和一个开餐馆的朋友老张聊天,他愁眉苦脸地说:“现在店里一天进账还不如以前半天多,房租水电快扛不住了。”我问他打算怎么办,他脱口而出:“要么降价促销,要么裁人呗,实在不行就关门转行!”我听完直摇头——生意差了最忌三种东西,老张这一句话就踩中了两个雷区,再这么折腾下去,真可能把店彻底搞垮。
今天咱们就来聊聊,当生意走下坡路时,老板们最容易犯的三个致命错误。这些坑我亲眼见过不少实体店老板踩过,有的及时爬出来了,有的却越陷越深。看完这篇,说不定能帮你省下几十万冤枉钱。
第一个坑:把锅甩给大环境,天天抱怨“生意难做”
老张的餐馆开在社区门口,前两年生意红火,最近半年客流量突然腰斩。他逢人就叹气:“现在经济不景气,外卖平台抢生意,年轻人都不出来吃饭了!”可当我问他做过什么调整时,他却理直气壮:“我能咋办?总不能让顾客拿枪逼着他们进店吧?”
真相时刻:
去年隔壁街新开了三家快餐店,主打性价比套餐和线上团购,而老张的菜单三年没换过,连外卖平台都没上。更绝的是,有顾客在点评软件留言“服务员态度差”,他直接回复:“爱吃不吃,我们店就这风格。”
踩坑后果:
抱怨就像滚雪球,老板越消极,员工越敷衍,顾客越流失。最后整个团队都觉得“生意差是老天爷不赏饭”,彻底躺平。
避坑指南:
把抱怨换成调研:花三天蹲在竞争对手店里,数客流、拍菜单、记服务流程
每周收集20条顾客反馈:别光看好评,差评里藏着金矿
带头卷服务:老板亲自给老顾客发消息:“王哥,新出了道酸菜鱼,来尝尝给您打八折?”
第二个坑:病急乱投医,疯狂降价搞促销
上个月路过老张的店,发现玻璃上贴满“全场五折”的标语。进去一问,原价38元的红烧肉现在19元,还送饮料。结果呢?头三天人挤人,一周后客流量跌回原形,还收到差评:“肉量缩水,怀疑用的是临期食材。”
血泪教训:
城西李姐的服装店更夸张,去年双十一挂出“清仓甩卖”的横幅,结果熟客拿着三个月前买的同款大衣来理论:“当初你说绝不降价,现在打三折是几个意思?”
数据真相:
某连锁超市统计发现,盲目降价会导致30%的老顾客产生信任危机,而新增的“羊毛党”客群复购率不足15%。
避坑指南:
降价要有技术含量:把“酸辣土豆丝5元”改成“消费满100元,加5元换购价值18元土豆丝”
捆绑高利润产品:奶茶店生意差?推出“第二杯半价”,但必须搭配新上市的8元麻薯
给降价找个理由:周年庆、老板生日、甚至“庆祝梅西夺冠”都比直接甩卖强
第三个坑:死要面子硬撑,不敢动“元老”
老张店里有个干了五年的厨师老周,仗着资历深,经常擅自改菜谱。顾客说鱼香肉丝太咸,他眼睛一瞪:“我做了二十年菜还要他们教?”有员工提议做短视频宣传,老周嗤之以鼻:“净整这些虚的,不如多放点肉实在。”
现实暴击: 某五金店老板硬着头皮养着三个亲戚员工,结果库房积压50万的货没人管,新来的大学生提出做直播带货,反被嘲讽:“大学生就懂这些花架子!”
破局关键:
设立“鲶鱼指标”:连续三个月业绩垫底的员工,自动进入调岗或培训流程
给老员工画新饼:让厨师老周当抖音主播,拍做菜视频涨粉奖励5000元
老板先革自己的命:每天抽1小时学小红书运营,在朋友圈发“今日学习笔记”
真正能救命的三个动作
说完忌讳,再教大家三招实战救命术。我表弟的烧烤摊去年差点倒闭,靠这三招三个月回血,现在月流水翻倍。
救命术1:把收银台变成情报站
- 顾客买单时多问一句:“您是怎么知道我们店的?”(摸清流量来源)
- 开发票时加微信:“给您发电子发票,下次来送份凉菜”(私域流量抓到手)
救命术2:让顾客给你打工
- 吃完火锅送张券:“带朋友来消费,他抵30元,你返现20元”
- 美容院更狠:顾客推荐好友办卡,直接分佣15%
救命术3:把库存变广告
- 服装店挂出“孤品特惠区”:原价标签不撕,旁边手写“店长私藏款,仅此一件”
- 水果店在烂桃子上插牌:“免费领取(限烘焙爱好者)”,转头在群里教大家做果酱
冬天砍柴,春天才能生火
去年认识个卖保暖内衣的老板,夏天淡季时他做了两件事:把库存尾货剪成抹布,送给装修公司换客户名单;带着员工给周边小区免费擦玻璃,顺便塞宣传单。结果冬天一到,销量同比涨了200%。
生意差的时候,最怕老板急着“救火”,反而把火星子扇成了燎原大火。越是低谷期,越要静下心来做那些“平时没空做”的事——优化流程、打磨产品、维护客情。等熬过这个坎,你就会发现:那些打不死你的淡季,终会让你变得更抗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