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当“靳东”喊你姐姐:一场荒诞又心酸的网络围猎
“姐姐,我最近在拍戏,资金周转有点困难,你能帮帮我吗?”
“东弟,我昨天刚给你转了两万,今天又让我投资什么项目?”
这段对话不是某部狗血剧的台词,而是某短视频平台上一个顶着“靳东”头像的账号与粉丝的真实聊天记录。
2023年,上海警方破获的一起诈骗案中,一个由9名年轻女性组成的团伙,通过冒充靳东与中老年女性“谈恋爱”,半年内骗取31万元。更魔幻的是,即便主犯被判刑,平台上仍有无数“假靳东”活跃,甚至对同一受害者持续行骗。
为什么这种“一眼假”的账号能屡屡得手?
答案藏在三个关键词里:
情感饥渴:不少中老年女性婚姻平淡、子女疏离,一句“姐姐辛苦了”就能让她们卸下心防。
技术代沟:AI换脸、抠图配音对年轻人来说是常识,但对刚触网的老人而言堪比“魔法”。
算法助攻:平台推送机制让“东弟”精准找到目标——刷到一个假靳东,首页很快会被同类账号占领。
二、假账号的“致富密码”:从土味情话到暴利收割
这些账号的运营者深谙“情感变现”的套路,他们的搞钱路径堪称流水线作业:
第一步:打造人设
头像:靳东的剧照截图,配上“东弟”“勒东”等变形昵称规避审核
内容:同一张照片循环播放,背景音乐用《甜蜜蜜》《我只在乎你》等怀旧金曲
话术:“姐姐今天累不累”“农村女人最伟大”等煽情文案直击痛点
某诈骗团伙成员坦言:“我们专挑40-65岁女性,她们信了靳东会关心自己,就会主动送钱。”
第二步:情感操控
初级版:私信轰炸嘘寒问暖,三天确立“恋爱关系”
进阶版:伪造身份证、剧组工作证,甚至用变声软件打电话
终极版:声称要送房送车,但需要“姐姐先垫付公证费”
江西61岁的黄女士就曾为“靳东”贷款200万,只因对方说:“你是我戏里的女主角,我们一起投资拍电影。”
第三步:花式变现
直播带货: 卖“靳东同款”贵妇膏(实际成本17元/瓶,售价58元)、养生茶(包装印着“东弟推荐”)
杀猪盘:
投资类:“东弟带你炒外汇,稳赚不赔!”(实为虚假理财平台)
公益类:“给贫困儿童捐款,送你靳东签名照”(钱直接进骗子腰包)
账号买卖: 千粉账号170元,万粉账号460元,卖给下一波骗子继续收割
三、平台漏洞里的黑产生意:为什么假靳东杀不完?
这些账号之所以野火烧不尽,背后藏着一条完整的产业链:
上游:技术供应商
- AI工具包:某电商平台花88元就能买到“靳东同款”AI换脸软件,附送情话文案模板
- 账号代运营:“包过实名认证,日增粉500+”的服务明码标价
中游:内容工厂
- 一间出租屋里摆着10台手机,员工批量上传明星素材
- 专人负责私信互动:“今天给姐姐唱《一剪梅》好不好?”
下游:流量贩子
- 养号攻略:“发3天心灵鸡汤,第4天开始卖货”
- 规避审查:用“東歌”“勒東影视”等谐音词绕过关键词屏蔽
更讽刺的是,部分平台默许这类账号存在——毕竟中老年用户的停留时长和消费能力都是“数据KPI”。有业内人士透露:“假明星账号的直播间,GMV(成交额)比普通主播高3倍!”
四、破局之道:从技术防御到情感补位
要斩断这条灰色产业链,需要多方合力:
技术层面
- 平台上线“AI内容识别”功能(如抖音已测试“该视频疑似合成”提示)
- 开通“银发守护专线”,一键拦截高风险转账
法律层面
- 参照2024年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,对放任假账号的平台罚款
- 严打黑产工具交易,从源头上掐断技术供应
情感层面
- 子女:教会父母“三不原则”——不转账、不透露个人信息、不信明星网恋
- 社区:组织手机培训班,用真实案例揭穿“温柔陷阱”
就像江西刘阿姨的儿子所说:“我妈现在每天和我视频聊天,再也没提过‘靳东’。”
比骗局更可怕的是“孤独经济”
假靳东们的暴利,本质上是一场针对情感荒漠的精准收割。当我们在嘲笑“阿姨们好骗”时,或许更该思考:为什么她们宁愿相信屏幕里的虚假关怀,也不愿向身边人倾诉?
整治假账号只是治标,填平代际之间的情感鸿沟才是治本。毕竟,再先进的技术防御,也抵不过一句真实的:“妈,今天我给你做了红烧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