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阵子和几个老同学撸串,酒过三巡后话题自然拐到了现在到底干啥来钱这事上。有个在国企上班的哥们突然掏出手机,”你们看这个茶叶直播,我媳妇儿去年闲着没事搞的,现在每个月居然比她工资还高”。我们几个凑过去一瞅,好家伙,直播间里大姐穿着粗布麻衣,正用夹子拨弄着茶饼讲解山头年份,评论区里”拍三饼””来五盒”的留言刷得飞快——这场景让我突然意识到,赚钱的路子可能就藏在咱们眼皮底下,只是多数人没找对打开方式。
说到做什么赚钱这事儿,我发现现在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:有人天天刷短视频刷到凌晨三点,有人却靠拍短视频买了三套房;有人抱怨实体店难做,有人却把街边凉皮摊改造成网红打卡点。
今天咱就剥开这些表象,聊聊那些被低估的赚钱门道。
先说说线上这块。
最近两年最让我吃惊的,是知识付费的变种玩法。有个95后姑娘专门教人写婚礼誓言,298的课程卖了7000多份。还有个程序员小哥开发了”相亲话术生成器”,用户输入基本信息就能自动生成聊天开场白,这玩意在情人节前一个月卖了十几万单。这说明啥?现在的市场越来越细分,找准特定人群的痛点比撒大网管用多了。
线下赚钱的门道其实更多元。
我认识个退休大妈,专门帮年轻人代养绿植。现在年轻人爱买网红植物又养不活,她家阳台成了”植物ICU”,按月收托管费不说,还衍生出绿植摄影、扦插教学这些副业。还有个哥们更绝,在城中村开了家”分手仓库”,帮人暂存前任物品,按天收费还能代寄快递,硬是把情感消费玩出了新花样。
要说稳扎稳打的路子,社区服务绝对是金矿。
我们小区新开的收纳工作室,三个姑娘靠帮人整理衣橱,旺季时要提前两周预约。还有个师傅专修高档门窗,德国进口五金件维修这种冷门手艺,现在时薪比律师还高。更别说那些会修古董钟表、能翻新老家具的手艺人,在二手平台接单接到手软。
宠物经济这两年真是火得出奇。
除了常规的宠物美容,现在冒出宠物殡葬、宠物心理咨询这些新行当。我朋友开的宠物游泳馆,夏天给狗狗办游泳班,冬天改造成温泉浴,还搞出”狗生第一次冬泳”的打卡套餐。更绝的是有人开发了宠物相亲服务,光靠给柯基犬牵线搭桥,半年赚了辆特斯拉。
健康产业更是遍地机会。
不是那种忽悠人的保健品,而是实打实的服务。比如针对办公室人群的”颈椎急救站”,午休时间上门做理疗;给健身小白定制的”无痛私教计划”;甚至还有帮人代煎中药并冷链配送的服务。这些生意妙就妙在既符合大趋势,又不用巨额投资。
有个现象特别值得注意——”代际服务”正在崛起。
95后需要人教他们用缝纫机改衣服,70后需要年轻人帮忙设置智能家居。我认识个大学生,专门帮中老年人调试手机,从清理内存到设置健康码,一次收费50,暑假两个月挣了学费。反过来,有些手艺好的阿姨通过教年轻人腌泡菜、织围巾,时薪也能过百。
再说个容易被忽视的领域——本地化内容。
有个姑娘把全市711便利店的好物测评做成系列视频,靠接便利店新品推广月入五万。还有个小伙专门探访老城区修鞋铺,每条视频都能带火几家店铺。这种内容既接地气又有商业价值,比硬广效果好得多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些赚钱门道都有个共同前提:你得比别人多想一步。
就像那个做茶叶直播的大姐,她不仅卖茶,还在直播间教人怎么辨别做旧茶饼,怎么搭配茶点,甚至研发了”办公室快客茶”这种创新产品。
这年头,单纯卖货已经不够看了,得卖解决方案、卖体验、卖社交货币。
给想搞副业的朋友提个醒:千万别迷信”轻松暴利”的鬼话。
我见过最靠谱的生意,往往都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出差异化。就像小区门口那个煎饼摊,老板发明了十二种酱料组合,还搞出”考研加油饼””脱单幸运饼”这些噱头,现在想吃他家的煎饼得排队预约。所以说啊,赚钱这事说到底,就是用点心、使点巧劲,在寻常处见真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