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以为大学生创业就是摆摊卖奶茶、开淘宝店?醒醒吧!这届95后、00后早就不按套路出牌了。从造机器人到用AI抓交通违法,从兼职防骗平台到把中药材玩出黑科技,那些让人直呼“还能这样玩”的大学生创业的例子,正在重新定义“搞钱”的姿势。
一、技术宅的逆袭:实验室里孵出千万级公司
“别人谈恋爱,我陪机器人加班”——这话要是让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于欣龙听见,他大概会点头如捣蒜。这位“机器人爸爸”读研期间沉迷电路板和电烙铁,硬是把实验室捣鼓成了全球创客的“军火库”。他设计的机器人控制器,最初在淘宝挂价几百块,结果被全球30多个国家的极客抢购,最后直接带着公司冲上了新三板。
这剧情像不像科幻片?但现实更魔幻:于欣龙团队的产品从蜘蛛仿生机器人做到教育套件,连香港中学老师都跑来和他畅想未来。最绝的是,人家为了创业直接申请休学,理由是“公司爬坡期比写论文刺激多了”。(此处手动@所有被导师催论文的科研狗)
知识点: 技术型创业的关键不是“闭门造车”,而是抓住市场痛点。当年于欣龙发现国产机器人控制器依赖进口,果断用低价高质的产品填补空白。这招“农村包围城市”的策略,连《孙子兵法》看了都得点赞。
二、生活痛点就是金矿:被坑出来的兼职猫
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王锐旭,大概是全网最“憋屈”的CEO。学中药的他,大一找兼职时被黑中介连环骗:交完服装费又要工卡费,活脱脱现实版《孤注一掷》。一般人可能骂两句就算了,这位狠人直接开发出“兼职猫”App,专治各种套路。
更戏剧化的是,这位曾经的网瘾少年,中考只考了280分,被老妈一巴掌打醒后逆袭考上大学。如今他的公司拿下6300万融资,还和总理面对面聊过创业——这剧情,连《热血高校》编剧都不敢这么写。
冷知识: 王锐旭的创业秘诀叫“八角钱打印出来的商业计划书”。当年他拿着这份寒酸方案参赛,愣是忽悠到了第一笔投资。所以别再抱怨启动资金不够,真正的狠人连打印机都能玩出花。
三、跨界玩家:外卖小哥转身AI大神
西安交大的王志鹏,堪称创业界的“变形金刚”。第一次创业是因为订外卖被气到,直接搞出覆盖5个城市的订餐平台,卖给上市公司后拍拍屁股走人。转头就带着1.2亿融资杀入人工智能,用AI抓拍交通违法,连西门子都跑来合作。
这波操作告诉我们:别把创业当终身大事,有时候它就是“打怪升级”的游戏。从送外卖到搞AI,王志鹏的履历就像俄罗斯套娃——你永远猜不到下一层藏着什么技能。
骚操作预警: 这哥们最绝的是“用甲方需求养技术”。当初给交通部门做执法系统,既赚了钱又练了算法,妥妥的“羊毛出在狗身上”。
四、Z世代的野路子:15岁当区域经理的00后
东北师大的王鹏飞,15岁就开着电动三轮车给超市送货,硬是把枣子卖成区域爆款。大学期间更是一路开挂:搞公益助学、做路演服务、玩三维传媒,失败八次还能笑着说“就当集邮了”。
这届年轻人的创业逻辑很清奇:与其在教室刷抖音,不如把社会当实训场。王鹏飞的名言是:“创业就像打游戏,多存档多尝试,总有一关能通关。”
五、创业避坑指南(附赠实用干货)
看完这些案例,你是不是摩拳擦掌想搞事情?且慢!先收下这份“防作死手册”:
别和风口硬刚
有人盯着AI、元宇宙不放,结果发现技术门槛比珠峰还高。其实小众领域更香——比如朱铭强博士专注杜仲开发,把中药材做成了跨国生意,连日本药企都来求合作。
学校资源薅到秃
于欣龙的机器人基地是学校科技园孵化的,王锐旭靠创业大赛拿启动资金。记住!学校的免费场地、导师指导、比赛奖金,可比校外天使投资人好说话多了。
MVP原则永不过时
王志鹏做订餐平台时,带着团队吃遍周边餐馆;王锐旭开发兼职猫前,自己先当“人肉测谎仪”。记住:最小可行性产品(MVP)测的是人性,不是技术。
创业不是选择题,而是应用题
这些大学生创业的例子告诉我们:成功从来不是复制粘贴。有人靠技术碾压,有人靠洞察人性,有人甚至靠“被骗经验”逆袭。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“超能力”——可能是实验室里熬的夜,可能是兼职时流的泪,也可能是从小送货练出的厚脸皮。
所以,如果你还在纠结“没资金、没人脉、没经验”,不妨学学这些狠人:
- 于欣龙用电路板焊出上市公司
- 王锐旭把受骗经历变成商业模式
- 王鹏飞15岁就敢和超市老板砍价
这届年轻人创业的终极奥义就八个字:干就完了,活着就行!